X 关闭
国科大校长毕业典礼致辞为她而哽咽
(资料图片)
“永远不要再让‘卡脖子’的那双无形之手遏制我们的发展,永远不要让核心技术的壁垒成为我们强国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鸿沟。”
7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学毕业典礼,校长周琪院士发表毕业致辞。
提到前不久逝世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时,他一度哽咽:“她说,‘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每次想到这句话,我都泪流满面。”
在致辞中,周琪回顾了陈家镛院士、刘东生院士、冯康院士、李振声院士等科学家创新为民的感人故事。谈到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周琪哽咽道:“不久前刚刚离开我们的微电子所研究员黄令仪老师,为了尽快解决国家芯片‘卡脖子’问题,年近八十依然坚守在‘龙芯’研发中心。”
周琪希望毕业生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向着问题出发。“你们的责任应该是开辟新领域、开辟新赛道的引领者、建设者,应该成为我们未来不再被别人‘卡脖子’的战士。”
生于战火之中
年幼立志报效国家
1936年,黄令仪出生在广西
襁褓中的她就历经了流离失所之苦
因为经历过山河破碎的绝望
见证过民不聊生的恐慌
在黄令仪的心中
早早地埋下了
救亡图存、立志报国的鸿鹄之志
成年后,黄令仪以优异的成绩
考上了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
1958年,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并被推荐到了清华大学半导体专业学习
当时,清华大学是
为数不多的开办半导体专业的学校
这意味着
她在这一刻踏上了
为中国科技崛起而奋斗的征程
这一路
她走了60年
1960年,学有所成的她
回到了母校
开始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她对半导体的研究
经过淬炼变得更加深入与透彻
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创建了
国内首个半导体实验室
在极端恶劣的情况下
终于研发出了我国的半导体二极管
于无声处惊天动地
1962年
黄令仪被调到了中科院计算所工作
1965年时
为了突破“两弹一星”中的瓶颈
国家开始成立计算机所二部
专攻微型计算机和三极管等项目
这是中国第一个芯片研究团队
在缺资料、缺设备
缺人才、缺材料的情况下
她带领团队呕心沥血
成功研制出半导体三极管
随后步入艰难的芯片研发之旅
1966年
我国自行研制的空间计算机成功问世
1973年
中科院决定研制大型通用计算机
作为集成电路上的载体
芯片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对国家科技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令仪和她的团队
为了能够尽快研制出性能稳定的存储器
一步一步开始突破
她们研制的芯片也即将到达世界先进水准
1978年
赢得了全国科学大会重大成果奖
截至1984年时
晶体管研发已经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中国的集成电路和芯片发展
已经无限逼近于世界水平
匍匐在地,擦干祖国的屈辱
1989年
黄令仪受邀参加美国的国际芯片展览会
偌大的会场里
她跑遍了展台
却没有发现一家中国企业
她在日记中写道:
“琳琅满目非国货,泪眼涟涟”
黄令仪曾公开说过:
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匍匐在地
擦净祖国身上的耻辱
2001年,65岁的黄令仪
已经进入了退休生活
此时,中科院胡伟武教授
向全国发出了打造中国芯的集结令
他亲自找到黄令仪,邀请她一起搞芯片
面对经费不足等重重困难
黄令仪还是毅然选择加入龙芯研发团队
成为了项目负责人
2002年8月10日
我国首款通用CPU“龙芯1号”研制成功
虽然性能上差距很大
但却真正打破了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在黄令仪和同行的芯片人的不懈努力下
“龙芯3号”等一大批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
复兴号高铁实现了百分之百的国产化
歼20等先进军事装备,配套了相控阵雷达
换上了中国自已的“心脏”
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
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从二极管到“龙芯”
黄令仪用青春和汗水
让我国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局面
“龙芯1号”研制成功
虽然性能上仍有差距
但却真正打破了
国产计算机无芯可用的历史
胡伟武回忆说
“黄令仪老师年近八十岁时
依然从早到晚拖着鼠标
盯着屏幕查电路
有人劝她别亲自干
她脱口而出
‘我这辈子最大的心愿是匍匐在地
擦干祖国身上的耻辱’”
在黄令仪和中国芯片人的
不懈努力下
“龙芯3号”等一大批
国产高性能芯片应运而生
北斗卫星也装上了“中国芯”
彻底打破了西方的技术封锁
“坚守于挫折之下
崛起于不屈之中”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
从二极管到“龙芯”
以黄令仪为代表的芯片人
用青春和汗水
让我国摆脱了无芯可用的局面
向黄令仪致敬!
综合南京广播电视台、央视新闻、荆楚网、中国青年报、中国科学报、中国妇女报综合共青团中央、《面对面》等
X 关闭